兩會V觀察

鏟除學術不端頑疾 熊丙奇開“導師制”良藥【3】

2019年03月04日10:28    來源:人民網(wǎng)-強國論壇    手機看新聞

打印網(wǎng)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    字號

從“學歷社會”走向“能力社會” 高學歷不再代表“精英”

近日,教育部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公布數(shù)據(jù),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,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.1%。這標志著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。高等教育普及化,必然淡化大學生身份。18-22歲的同齡人中,有一半以上是大學生,如果還認為有大學生身份,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,那恰恰會導致大學生難就業(yè)。

2019年2月26日,教育部舉行2019年第四場新春新聞發(fā)布會現(xiàn)場(來源:教育部網(wǎng)站 )

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后,要求全社會從“學歷社會”走向“能力社會”。每個受教育者在規(guī)劃學業(yè)、職業(yè)發(fā)展時,不應該再以學歷為導向,而必須以提升能力為導向。更進一步,全社會也要逐漸改變“大學生”是一個特殊群體的意識。大學生就業(yè),就是普通勞動者就業(yè),這有助于形成“能力社會”新的教育觀和人才觀。

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,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很低,大學生確實還可以說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。但是,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,學歷的價值已經(jīng)降低,假如再追求學歷,必定會出現(xiàn)學歷泡沫和學歷高消費——以前追求本科學歷,現(xiàn)在追求碩士、博士學歷。這和通過高等教育普及化整體提高國民素養(yǎng),建立人力資源強國的教育現(xiàn)代化目標是相背離的。因此,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,發(fā)展教育和評價人才,都必須破除“唯學歷論”。

在能力社會,對人才的評價不是按身份,而是針對其本身的能力和素養(yǎng)。因此,“鍍金”之說已無多大意義,包括出國留學獲得“海歸”身份,現(xiàn)今都已經(jīng)貶值。要獲得好的工作,必須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,而不是靠一個身份就可以輕松就業(yè)。當然,這需要我國用人單位建立科學、公平的人才評價體系,以此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,引導所有勞動者改變重學歷不重能力的觀念。

 

(責編:譚琳、張葳)
相關專題

注冊/登錄
發(fā)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(xié)議   

同步:分享到人民微博  

社區(qū)登錄
用戶名: 立即注冊
密  碼: 找回密碼
  
  • 最新評論
  • 熱門評論
查看全部留言

特別策劃

    《人民小廚,上菜了》
    2019兩會進行時
    兩會全媒派
    兩會聽我“蔣”
    兩會夜歸人
    兩會KPI
    微信圖片_20190308093320
    全息3D
    QQ圖片20190308100032
    地方時刻
    微信截圖_20190301102439
    幸福生活一起“拼”
    微信截圖_20190301101450
    1550711825718
   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
   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